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1、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严格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即使仍然有16亿亩基本农田,人均也只有1亩左右。
2、粮食安全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全局性的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作为耕地的“田”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耕地保护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为前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3、耕地保护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耕地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农业大国而言尤为宝贵。面对有限的人均耕地和不足的耕地后备资源,保护耕地显得尤为迫切。在全球范围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
4、耕地保护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耕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的生计。面对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现实,以及未来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保护耕地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
5、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土地管理基础: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包括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两个方面。耕地的数量保护是对耕地面积的保护。耕地的质量保护是对耕地的地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目的是保持耕地地力的相对稳定,并不断培育耕地肥力,保持和维护耕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耕地污染、盐渍化、水土流失、掠夺性经营耕地等。
2、耕地保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基本农田是确保一定时期内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最小耕地面积。因此,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是耕地保护工作的核心,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规划等。
3、耕地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
4、.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质量保护: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5、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有: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基本农田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考试大|因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是耕地保护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内容。
耕地轮作是什么意思
耕地补贴是一种农业补贴,主要用于支持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生产。
四圃式轮栽制是耕地分区轮作制的一种。18世纪开始出现在欧洲的一种谷物种植制度。因为最早在英国诺福克郡推行,亦称“诺福克轮栽制”。这种种植制度,就是将所有耕地划分为四个耕区,在四个耕区内分别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等作物,每年依次轮换。实行四圃式轮栽制比三圃制具有更多的优点。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复种与轮作。我国最早实行复种轮作是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区改变了一年一熟制,把冬麦和一些春种或夏种的作物搭配起来,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和收获的次数。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轮作耕作4种耕作制度。撂荒耕作制是一种原始的游耕制度,在耕作土地的自然肥力用尽后即行抛弃,另辟耕地。
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说,经营农业的规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与物力、劳力等相称,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